首页 >  综合新闻

云南省医师协会开展关爱洱源县山石屏村公益活动

发布时间:2021-04-27    来源:

4月22日,云南省医师协会深入大理州洱源县山石屏村开展“关爱洱源县山石屏村公益活动”,慰问在这里生活的麻风病休养员和医务工作者,为他们送去了2万元慰问金以及价值2000元的大米、食用油和牛奶。此次活动得到了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洱源县卫健局等有关部门以及省医师协会团体会员单位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公益活动

 

 

“多年来,山石屏村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李桂科医师的带领下,修桥、修路,为麻风康复者打通了‘融合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现在,大家都用上了电器,看上了电视,康复者的子女也上学读书,走出了一批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还带领大家种菜、养猪、养鸡、种植核桃树,发展致富··· ···”省医师协会会长徐和平在讲话中回顾了多年以来山石屏村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她提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希望各工作人员和麻风病休养员继续弘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完善麻风历史博物馆二期工程,使博物馆成为人们了解麻风历史,关注麻风康复者,科普麻风知识,支持麻风防治事业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

 

 

“以院为家,和睦相处;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与人为善,相互关爱;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李桂科医生用5句话总结了山石屏村的“山石屏”精神。他提到,省医师协会2017年为山石屏村捐赠了2万元,2019年捐赠4万元,今年又捐赠2万元,希望大家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生活过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回馈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爱。

 


洱源县卫健局局长李宏军在讲话中特别提到,省医师协会一行驱车5个小时到洱源县城,又从县城翻山越岭2个小时到山石屏村,因山路崎岖很多同志都晕车了。他们本可以不亲自来,或者通过网络手段把他们的爱心表达即可,但是他们还是翻山越岭,克服种种困难又一次来看大家,这是对大家的一份浓浓牵挂之情,代表着他们对麻风病康复事业的关心和关注。


 


参观麻风历史博物馆

 


慰问组一行在李桂科医生的讲解下,参观了麻风历史博物馆,从博物馆里每一件陈列物品的历史、来源和当时的用途,大家感慨万千。这里曾收住过462位麻风病人,现在院疗养42人、家属33人。经历了60多年的变迁,特别是1981年医务人员进驻麻风院后把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变成了一个通路、通电、通水、通网络、套房住宿、环境优美、郁郁葱葱的美丽山石屏村,脱掉了麻风帽子。建成了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党建教育基地、云南省医师协会党建教育基地、大理州卫生系统“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麻风历史博物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表明,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对麻风防治的高度重视,社团组织对麻风事业的关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免费查治麻风患者约50万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以人口为基数,麻风新发病人在十万分之一以下,就达到基本消除水平。中国的麻风新发病例早已远远低于这个标准,且新发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连续年均不到1000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山石屏村,1953年被设定为麻风村,是我国现存的593所麻风院/村之一。


麻风康复者和家属现在的居住区是一栋颇具白族风格的二层小楼,掩映在苍翠的树木之中,院子里鸟语花香。每位麻风康复者都有自己的房间,房间基本是两卧一厅一卫一厨,家具和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从居住区侧门出来,沿着一条蜿蜒于鲜花丛中的山间小径上坡,还能看到为数不多的垛木房,那是过去麻风患者的居住区。垛木房的外墙由一根根圆木垒起来,每间房住两三个人,有的房子被布帘隔成5间,要住10个人。




如今,垛木房成为了麻风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展区,陈列着麻风康复者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种生活用具。马掌、锄头和方铁斗勾勒出了几十年前修路的情景。之前,渡过黑潓江后,山石屏村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运送物资都是靠人背马驮翻山越岭。1982年,李桂科带领村民开始修路。每个村民一有空闲,就会拉着马上船,摆渡到对岸挖土运土。就这样,村民们一个锄头一个锄头挖通了一条路。




“建博物馆就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李桂科介绍,博物馆分为3个展区,第一个展区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主要以实物形式展示当时村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二展区是一栋原貌复建的6间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人居住的垛木房,展示当时麻风病人的生活状况,以及麻风病人开荒种地、自食其力的生产状况等;三展区是原状修复的医务室,展示麻风院发展以及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历史文献资料和老照片。博物馆里陈列的很多珍贵照片是李桂科拍摄的,“这些点点滴滴,反映出了麻风康复者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山石屏村麻风历史博物馆以最朴实生动的形式展现了跨越60多年的麻风村历史变迁,是全国麻风防治成效的一个缩影,将成为人们了解麻风历史、科普麻风知识的重要阵地。

更多信息

 

山石屏村之所以可以脱掉麻风村的帽子,与李桂科有着莫大的关系。李桂科是山石屏村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一位从事麻风防治工作的“老麻医”。

 

“1981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山石屏村。”李桂科记忆犹新。当时,23岁的他刚被洱源县卫生防疫站招录,与另外5名同事一起来到了山石屏村,从事麻风防治工作。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受到震撼:土坯房破旧不堪,病人衣衫褴褛、眉毛脱落,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手指、脚趾甚至肢体缺失。“当时,我们穿隔离服、雨靴,戴口罩、手套,全副武装以防感染。可是心里还是没底,因为药物的效果不明显,我们也不相信麻风能治好。”

 

事情有了转机。1986年4月26日,李桂科给村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北京的专家在西双版纳做的麻风联合化疗很成功,县里也要引进开展。”李桂科和县疾控中心的11名同事对全县麻风患者进行清理复检,1987年下半年开始在县里推广联合化疗。到1990年年底,洱源县发现的麻风患者全部治愈。

 

李桂科的使命似乎完成了,但他并没有选择离开。

 

40年的坚守,李桂科把山石屏麻风院当作自己的家,把麻风病康复者及家属当作自己的亲人,治愈了麻风院所有的病人。对麻风病康复者来说,李桂科不仅仅是位医生,他还主动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和赡养老人的分外责任。每年组织康复者集体过传统的节日和为康复者过生日等活动,让每一位麻风病康复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40年的坚守,李桂科在麻风防治工作岗位上,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业务过硬,恪守职业规范,敬业奉献。在麻风防治工作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做出突出贡献,使洱源县麻风患病率由高达27.3/万,降至2016年的0.17/万,下降了99.38%。

 

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麻风防治工作1998年获卫生部先进集体表彰,“十一五期间麻风防治工作” 获云南省卫生厅、民政厅、残联、红十字会先进集体表彰。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31篇,荣获县科技进步奖6项,荣获大理州卫生系统新技术、新项目奖7项。曾获得 “云南省第四届道德模范”、“云岭楷模”、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职业道德十佳标兵、云南省预防医学会沃森公共卫生特别贡献奖、“中国好人”,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医生”等荣誉称号。2014年,大理州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评为“中国好人”,“云南好人”。2015年,获云南省预防医学会沃森公共卫生特别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2016年世界麻风病大会上,荣获首届中国防治麻风病突出贡献奖。2017年,获中央电视台“2016年最美医生”称号。

本网站(www.ymda.org.cn)所刊载的云南省医师协会内容版权归云南省医师协会所有并受国际条约的保护。

  • 办公室电话:0873-63370913
  • 策划运营、技术支持:云南圣佑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 传真:63370913        邮箱:ynsyxmo@foxmail.com
  •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9011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