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云南省医师协会

——记我省住院医师心中的好老师郑昆文、丘红梅

  8月的北京秋高气爽、阳光明媚,26日~28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2016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在九华山庄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4500多位住培专家学者参加这一盛大的集会,我省派出的80多位住培专家也在其中。开幕式上“2016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双十佳”颁奖典礼将会议推向高潮,我省郑昆文、丘红梅做为“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登上了领奖台。下面让我们通过住培学员的角度领略我省住培教师的风采。

  之一: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郑昆文教授

  在结束医学专业学习之后这一年,刚好是国家在云南省全面推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第一年,我们这一批同事也成为医院第一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在此期间,我们很荣幸能成为神经内科郑昆文主任医师的学生,在郑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年的时间虽然很短,但郑老师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教学理念及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老师是我院神经内科唯一的一名具有国家级及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资格的老师,在担任我的规陪指导教师之前,郑老师已多次承担昆明医学院、大理医学院及成都医学院等多个医学院的见习生、实习生及研究生,以及神经内科轮转医师、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郑老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能把复杂知识的简单化,善于引导同学们主动学习及思考,受到广泛好评,也多次获得教学讲课比赛一等奖,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临床工作中,郑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医生的品格和素质,让我获益良多”。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初始阶段,需要通过考核确定规陪年限的减免。郑老师根据国家神经内科规范化培训要求,帮助我们神经内科基地的两名学员制定了个体化培训方案,及时向我们介绍国家及医院对规范化培训的各项方针政策,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我们成功完成了由医学生到住院医师的角色转换,加深了对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认识,提高了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都离不开郑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对于每一位主管的病人,郑老师都要求做到对病情充分了解,时刻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转归。从临床症状到体征,标准的系统查体及神经内科专科查体,到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影像阅片,都要求独立提出对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每一次查房都让我们带着问题及思考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与此同时,郑老师对病人认真负责,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态度也让我们印象深刻。有时面对病人或者家属的不理解、不配合,郑老师也总是耐心解释,全面分析,最终都能获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临床水平,更要具有医学人文精神。

  郑老师还定期组织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小讲课、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工作,始终将教学贯穿到临床工作中。对于到神经内科进行轮转的其他基地学员,郑老师都会进行规范的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及腰椎穿刺的示范,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及出科考制度,并为学员们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确保每位学员经过学习之后能掌握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的诊断思路及基本操作技能,获得了学员们的广泛好评。

  一年的培训很快结束,转眼就迎来云南省首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结业考核。因为是首次,并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参考,考试形式涵盖了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从病史询问到体格检查,医患沟通到人文关怀,都在考核范围之类。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郑老师积极与医院相关部门沟通,及时告知考核的相关安排。根据考核内容及要求,对我们进行了多次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纠正了存在的问题,对临床操作进行规范。在考试前一天,即使时间紧迫,郑老师也为全体考试学员进行了一次培训,提醒大家关注考试中的各项细节,包括着装要求、注意礼貌及考试用品准备等方面。在郑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顺利通过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完成了神经内科的规范化培训。

  结业考核结束后,为提高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临床技能,医院再次组织了所有学员的技能测试,并集中各基地各科室教学经验的丰富的老师对学员们进行了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郑老师作为神经内科的指导教师,带领团队为全体学员进行了一次神经内科专科查体及腰椎穿刺的教学示范。郑老师充满热情的教学,深入浅出,注重细节,充分结合了临床应用实际及考试技巧。课堂现场学习氛围高涨,掌声不断,大家都表示收获颇丰,不仅有助于通过考核,对今后的临床工作也大有裨益。经过为期两周的培训,参加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临床医学院和住院医师临床技能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及实践操作能力。

  作为指导教师,郑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帮助我们提高医学专业水平,也经常关心我们是否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帮助我们排忧解难。对我们的工作总是给予积极鼓励,亦师亦友。郑老师所展现出的一个优秀医生的品德和素质,所具有的临床专业水平及医学人文素养,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郑老师的指导,我们也不会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及医德医风,不断完善自己,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不断努力。我们因住培而规范,我们因住培而自信,我们因住培而成长,我们因有这样的住培老师而自豪。

  之二:玉溪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丘红梅主任医师

  曾经有这么一则故事,山上的庙里,僧人们应师父的要求,每日都要有一位僧人下山行一善完成自己的修行功课,而老和尚每晚都会在钟楼上点上一盏灯,并敲响钟声,小和尚不明白为何师父每日都做着这枯燥的事。直至有一天,小和尚被叫到师父跟前:“孩子,从即日起,你跟师兄们一样,完成行善功课,今日就由你去吧。”小和尚下山行善后,因为好奇、贪玩,在山下多呆了片刻,转眼天色已晚,他便照着平日里师兄们所说的,从大路绕小路以便快速回到山上。可这一晚,天色却一点没有照顾小和尚,浓密的云彩遮住了月光,错综复杂的山路,加上远处的狼吼叫声,小和尚在漆黑的上路上失去了方向,连绵的小雨更是让山路越发泥泞,头一次自己走山路的小和尚,除了饥渴,剩下的是惊慌失措和无助。当小和尚以为自己将要沦为狼群的食物时,远处亮起一盏灯,一盏微弱的灯,并伴随着那熟悉的钟声。小和尚顺着灯光、钟声的方向,顺利的回到寺里。事后,小和尚问起师父原因,师父说:“那是指引你们回家的灯,顺着这盏灯,你们便能走回正确的路。”待小和尚悟后,老和尚又说“我的师父当初也为我点亮过这一盏灯。”

  回想自己,真正以住院医师身份工作的这一年,亦有这么一个为自己点亮这一盏灯的人,她就是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丘红梅。

  这一年,怀揣着万般的无奈和极不情愿,响应国家的医改政策,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拖着行李来到玉溪市人民医院,也是怀着这种抵触情绪进入临床工作……迷迷糊糊半年过去了,心里仍然不能接受既来之则安之的安慰,对规培理解的扭曲、对现状的厌恶、对未来的迷茫是最根本的原因。而就在这迷茫的不安分中,是她,在我漆黑思绪中点亮了那一盏灯,一盏让我认清自己方向的灯。

  规培半年后,医院开展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培训并进行考核。目的是为了规范我们临床工作中的诊疗行为,亦是对我们同年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一个强化培训。然而医院的这个考核,仍然让我们感到了紧张,离校后的第一个考核,谁都想向医院、向周围同事证明一下自己,哪怕不名列前茅,至少不能丢了面子。而在全身体格检查的考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丘红梅老师,她面带着微笑,给我们的是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开考前,丘老师向着我们十余个参考人员笑笑,说:“对于你们,我们虽然是严格要求,但这次只是看看你们的基本功,对你们之后的执医考给些指导,不必太紧张”。简短的几句,立马把围绕着我们的紧张情绪打消的干干净净,一想是为以后执医考试做准备,大家都释然了。但抽题时,我却抽到了那份所有人都不想抽到的神经系统检查,顿时头大,这个系统的检查对于非神经内科专科医生的人来说,都是薄弱环节,我更是不例外。入场的前三分钟都还在拼命的翻书,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轮到我时,身为主考官的丘老师看出了我的紧张,在我慌乱的自我介绍后,首先提醒我检查所需的特殊物品,这个提醒让我绷紧的神经缓了下来,而之后的查体过程中,每次卡壳时,丘老师简短的安慰,都能让我镇静下来仔细思考后再做下一步,最终我居然能完成大部分的步骤,拿到一个差强人意的分数,还得到老师的肯定。这结果让我此次乃至以后都满怀自信。这也让我深深的记住了丘老师。

  一月后,按轮转表,我到了内分泌科,早晨参与大交班之时,人群中我一眼便认出了丘老师,那时才知道,丘红梅老师是内分泌科的主任医师。而在内分泌科轮转的两个月,丘老师给予我的太多太多。身为科副主任的她是那么平易近人,让我们感觉到的完全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教导。查房时,丘老师首先会简单的讲解,然后下发我们问题,让我们查询资料后第二天回答她,无论回答的是否完整,她都会针对病例给予我们详细的讲解,并对我们所开医嘱进行指导与修正。在进行医嘱整理时,她还会询问我们所下医嘱的原因、目的及意义,充分的训练我们的临床思维,让我们对不同病种、类似病例的不同特点都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之后独立的临床工作做铺垫。

  教学查房、病例讨论这些基本教学工作,丘老师的要求极其严格,她说这虽是教学的基本,却是对我们日后独立完成临床工作影响最大、最明显的工作,必须一丝不苟。所以在做前期准备时,丘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是最充分,最符合我们规培要求的,并做了专门针对我们的教学方案、教学记录,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而在该科轮转时,丘老师对我们的体格检查操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把及格线定在八十分,并要求掌握更多的专科检查手法,这一要求无疑又激起我们心中诸多不满。孰不知,这一看似过于苛刻的举动,为我们以后执医技能考试、全科行医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病历书写上,丘老师也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她认为针对于我们规培的临床全科医师,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在完成教学常规任务,书写并上交的大病历里不仅要墨守规距,还需要加上前期的鉴别诊断、后期的进一步诊疗计划,以训练我们的临床思维、完善我们的诊疗方案。此方案的实施,让想偷懒的我们再次怨声载道,认为带教老师一心要为难我们,再次怀着抵触和不满的情绪完成该任务。而丘老师却在在异常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们所写的大病历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批注,并对我们进行逐个指导。正因为这个经历,我的病历和病程的书写能力、思维、逻辑都得到极大提高。也正是这样,在日后的轮转过程中,我的病程、病历书写都得到后续带教老师的认可,老师看完后偶有只字片语需修改,更多是直接签字确认。这对于我无疑是莫大的鼓励和肯定,我至今乃至以后都会一直感激丘老师及内分泌科的所有医生,感谢他们的严格要求让我迅速成长。后来到其他科室轮转的时候才知道,内分泌是我院病历书写最好、最优秀的科室。听此,心中感叹不已。

  不仅仅是教学,在与病人的沟通和诊疗方案的制订中,丘老师亦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果断,这无疑让我受益匪浅。还记得有一次,一位刚入院的糖尿病患者家属跑来办公室,向医生询问患者情况,虽是询问,其实更像是质问,主管医生反复详细的告知其情况,患者家属仍表示不理解,在主管医生和丘老师的再次告知后,更是对患者的诊疗提出一大堆的要求,最终还不负责的说:不打胰岛素。针对患者当时的病情,胰岛功能极差,单使用口服药物治疗,血糖难以控制,病情也不会有明显好转。此时丘老师却一反我们心中温文尔雅的形象,直接严厉拒绝了患者家属的无理要求,并向其解释使用胰岛素的意义、目的及必要性。逻辑缜密,言简意赅。家属瞬间被丘老师强大气场镇住,细细听取了丘老师的指导意见,并表示认可。丘老师与病患的沟通,与目前医疗环境的病态特点不同,并不一味满足病患的要求,而是根据患者病情,果断做出对病人最有效最有利的诊疗方案,同时与病患进行充分的沟通,使之信服并了解该做法对患者是最优的并且是必须的。丘老师临床带教的风格和特点,对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指导作用。

  学习上,丘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生活中,丘老师是我们规培学员的责任导师,她对我们的生活也关怀备至,在我们背进离乡求学的日子里,让我们感受到母亲般的关怀与照顾。科室活动也把我们与本科室人员同等对待;轮转中处处以我们为主,并时时征求我们意见。科室融洽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一年的规培生活,我理解了规培的目的,明确了未来医路的意义。这一切,全因我敬爱的丘老师为我点亮的那一盏灯:它是医疗工作中的指明灯,是喧嚣生活中的关怀灯,是老师更像母亲的情感灯。而她在为我们所做这一切之时说:“我的老师也曾经为我们这样做过”。这是所有医者、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所体现的伟大。人生中在失望、迷茫之时能够出现这样一盏灯,这盏灯在关键时刻,为你指明前行的方向,给你的生活带来希望,而丘老师就是那一盏灯!

  规培学员满含深情的叙述,体现了我省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来,学员对住培工作从心理抵触、不理解到欣然接受和认识转变,从而在医疗技能上得到的提高,而这些认识和转变都离不开我省广大住培教师的辛勤付出与劳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住培工作体现在点滴,折射于方面,郑昆文、丘红梅做为住培教师中的一员,代表了我省广大住培教师在“住培”工作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收获。在她们的带动下,必将涌现出更多的“好老师”,为我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添薪加力,为老百姓造福。(云南省医师协会供稿)

本网站(www.ymda.org.cn)所刊载的云南省医师协会内容版权归云南省医师协会所有并受国际条约的保护。

  • 办公室电话:0873-63370913
  • 策划运营、技术支持:云南圣佑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 传真:63370913        邮箱:ynsyxmo@foxmail.com
  • 网站备案号: 滇ICP备19011014号-1